碳交易市場開放
減碳之後的下一步
企業邁向淨零與永續,會面臨治理、營運、綠色開發成本等種種挑戰。減碳、盤查只是起步,而碳權交易市場目前也以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為主。臺灣是世界供應鏈大廠的重要夥伴,勢必得跟上巨人腳步,共同擔負綠色使命。
因應碳市場與碳交易的熱化,各式碳權題材發酵。目前臺灣碳盤查相關軟體商機達新臺幣幾十億到一百多億元的規模,但在交易市場上,碳權開發仍然有限。臺灣大型企業必須在國際碳市場上,事先規劃取得碳權、使用碳權與碳交易抵銷過多的碳排放量,才能在持續製造碳排的情況下,朝碳中和目標前進。
依據2023年2月公布之氣候變遷因應法,由臺灣證交所與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共同投資成立「臺灣碳權交易所」,於2023年12月22日正式登場。有別於國外碳交所多以營利商業模式運行,例如新加坡碳交易所(CIX);臺灣的碳交易背負政策任務,目的是確保臺灣碳權交易公平且透明,因而規則上也與國外不盡相同;轉換碳權的獲取並善加利用將成為綠色道路上的一項利器。
臺灣身為出口導向型國家,大型企業已在第一階段因應國際情勢,例如碳邊境調整機制(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,簡稱CBAM),以降低出口壓力。下一個階段則須著重在產業轉型和「性價比」,亦即減碳績效(CarbonPerformance),透過碳交易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商轉空間。
企業減碳後的各項數據運用也須逐步對接國際趨勢,而碳交易市場的開啟也將加速企業從內而外進行變革,這個變局雖具風險,也將是轉機。本期封面故事透過「負碳經濟篇」、「減碳有術篇」、「減碳富翁商轉篇」,帶領讀者探索碳權致勝「商」機的關鍵策略!